"发展铝合金挤压技术,提升铝材生产质量水平,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做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建新为《铝合金挤压加工技术手册》题词 "《手册》是一部现代铝合金挤压加工生产的工具书,全面介绍了建筑铝型材及各种工业铝合金挤压的加工工艺和产品检验方法,对铝合金挤压加工生产有很好的参考性和指导性。"轻合金协会秘书长、轻合金加工技术杂志副主编武红林 梁世斌:79岁,大瑶镇人,高级工程师。 感言:铝合金强度较高,可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希望自己像铝合金一样,继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日前,一本233万多字的工具书《铝合金挤压加工技术手册》(以下简称为《手册》)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获得极高评价。 这本砖头厚的《手册》的编撰者之一,便是浏阳籍工程师梁世斌。从196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作长达17年,到担任广东省有色金属加工厂厂长,再到1992年“下海”进入铝合金行业办企业,梁世斌一生都在与铝合金打交道,从事铝合金加工技术的研究,“退休后还能尽己所能为行业发挥一点余热,心里很高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呕心沥血 三年编撰233万字最新行业手册 “在行业内,全面介绍铝合金挤压加工技术的书籍这算是第一本。”233万字,1000多幅图以及750个表格。摩挲着手中这本砖头厚的《手册》,79岁的梁世斌像看自家孩子一样,目光中满是欣慰。编撰《手册》的三年时间,于他而言则是区别于技术工程师外的另一番体验。 “我是退休了,可是后来还有那么多的技术人员要在这个行业继续钻研,如果能够将我们这一辈的经验尽可能地流传下去,也不失为对行业的一种贡献。”2017年,在铝合金加工行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梁世斌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编书。 原因很简单,当前的铝合金挤压加工技术行业没有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相关技术的书籍,而这样一本书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又非常实用。“正从事这行的人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精力;而我现在既有时间又有着50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正好可以发挥一点余热。”梁世斌说。 说干就干,梁世斌将自己的想法与行业内的专家朋友进行了交流,大家都纷纷表示支持。 “编写技术手册不是写文学作品,对工艺的理论性、实验性、科学性、指导性要求非常严谨。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求力保准确无误。”尽管发表过不少相关论文,也编写过技术指导手册,但梁世斌表示编写如此大部头的行业书刊还是第一回。从邀请有资质的作者到组稿,再到跑出版社、校对,年近80岁的他乐此不疲,“其他作者的文字编审内容可以在家做,但实践性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进行实地考察,这样行业有变化也能随时掌握。” 除了组稿的内容外,梁世斌不仅要负责全书的审核及结构的组织,还动手编写了100万余字的章节。为了这本书,三年里他的生活过得比退休前还忙,工作到晚上12点以后是常有的事,“能为行业发挥一些余热,也算是我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 扎根行业 一生全部心血献给铝合金行业 提及自己一生在铝合金行业的摸爬滚打,梁世斌感慨颇多。1965年,从中南工业大学有色合金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后,梁世斌被分配到了位于哈尔滨的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该厂是国家“特大型一级企业”,曾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基地”,有着“祖国的银色支柱”之称。 进厂后,梁世斌在“特殊管”车间工作,参与原子反应堆工艺管的制作。从普通的技术人员到工程师,梁世斌只用了两三年。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他同时也见证了“没有技术就要看人脸色”的时局变化。很快,梁世斌等技术人员应国家需求开始进行工艺管的自主研发。 “研发成功的那一年,我们车间一年就可以生产特殊工艺管3000根!”梁世斌颇为自豪地回忆说。与此同时,他自己也成为了厂里第一批晋升的工程师之一。1982年,广东省有色金属加工厂迎着改革的春风开始大步发展,有文化有技术的梁世斌作为急需人才被调至广东。1988年,梁世斌被推选为该厂厂长,并成为了广东省铝材协会的第一任会长。 “我是一个不愿意按部就班的人,也正是这种性格让我不断得到成长。”1992年,梁世斌辞去了厂长的职务,选择了“下海”自己办企业,选择的仍是铝合金行业。 为此,他笑说自己这一生都在与铝合金作伴,这才有了今天丰富的经验来编写行业手册,“铝合金有个特点就是密度低,但强度比较高,可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种型材。我想,自己活到79岁了,希望自己像铝合金一样继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